MelonBlog

聊聊交易

前言

19年的时候,发现身边很多人都在聊基金,当时年初是一波小牛市,所以聊的人也多,我也是借着一次中午吃饭的空档时间,装了一个蚂蚁财富app,然后看了几期关于基金的播客之后,我就用蚂蚁财富app买入了几只行业基金,我记得我最早买的是计算机板块基金还有银行板块基金 ,可能是新手buff加成,在几乎不懂什么是交易逻辑的情况下,居然赚钱了,但是下半年,靠运气转来的钱,靠实力全部亏出去了。

从这之后我就开始买了一些书,开始学习到底什么是交易。

下面是我的书单: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这些书目前还躺在我的kindle里,虽然kindle的服务已经停了,但是离线的书单,还是可以偶尔翻开看看。

从基金到A股

在对理财逐步熟悉之后,我发现国内的基金有一个很大的漏洞,就是基金公司是靠管理费来赚钱的,但是管理费并不会驱动基金公司帮助基民赚钱,这一点其实在19-20年,很难被大家清醒的认知到,因为当年是一个基金牛市,基金经理们通过抱团白酒和医药板块赚的盆满钵满,大家可不在意这些所有的“漏洞”。

在当时的基金牛后期,基金经理们抱团的股票,估值高的离谱,当时甚至还喊出了,“怕高都是苦命人”的离谱口号。

我当时对于这些现象有点担忧,所以把基金卖了不少,以至于在那一年,我没跑赢很多身边买基金的人,甚至一度怀疑我自己水平是不是太菜了。

泡沫始终是要破灭的,20年之后,基金的抱团开始分崩离析,这些所谓的明星基金连年亏损,亏损幅度令人发指,一次又一次的腰斩,特别是医药板块。


我卖出基金的原因是觉得,基金经理不会真的想帮我赚钱,但是我对于公司发展的红利还是非常看好的,毕竟美国作为一个先行者,让我看到了个人也是可以在宏观经济发展的潮流下,分得一杯羹。所以我决定自己买股票,于是我在东方财富里开了一个账户,决定自己来操作,我得资金我做主。

迷信MACD、KDJ、RSI

刚开始买股票的时候,一大堆数据指标进入我的眼帘,而且这些指标在网上都被说的神乎其神,什么金叉、死叉、牛熊线…等等,每当我学会一个指标的时候, 我都感觉我掌握了财富密码,我发现这些指标也太准了吧,每次指标的反转,股价都迎来了一波赚钱机会,指标提示风险之后,股价马上就大幅杀跌。每次学会一个新的指标,我都兴奋好半天,立即就想用到交易上来。

可是用这些指标实战了一段时间之后,胜率一塌糊涂,感觉遍地是陷阱,还为券商贡献了非常多的手续费。而且真正实战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指标都是滞后的,根本不能第一时间介入,而且对于一个上班族来说,看盘极大的影响了白天的工作。

估值陷阱

吃了技术指标的亏之后,我开始聚焦估值便宜的公司,我得想法是,既然图形都是大资金画出来的,没关系,那我就不关注这些指标,我就买估值低的股票总行了吧,因为不管是什么逻辑,股价总是从底部走到高位,那我买底部的不就行了吗。

但是我没认知到的是,估值也是一个滞后的信息,如果一家公司的业绩集中在某一年爆发,那这家公司在这一年的估值一定是非常低,特别是疫情这几年,我买入了一家做口罩的公司,初期买入的时候PE才几倍,可是随着持有时间越来越长,这家公司的业绩越来越差,导致最后估值也越来越高。完全打碎了让我对估值的看法。反而看到了一些估值非常高的公司,一直在涨,而且越涨估值最后还降低了非常多。

佛系投资

最近2年,我几乎很少操作了,变的很佛系,我就只关注四五家公司,因为看的公司少了,所以我有时间去关注一些“奇怪”的数据信息,例如这家公司在做什么、公司是谁领导的、公司老板多大了、他是啥专业的、在主营赛道这家公司竞争力咋样、研发投入多不多、未来有什么增长点等等。

可以就是因为变得佛系了,这2年,我得投资回报率反而不错,我持有沪电股份,亏了一年多,最后因为他是特斯拉的供应商,汽车板的业绩非常好,最后不仅在沪电上没亏钱,还赚了不少,还有浪潮信息,也是持有一年多,持有过程中,股价非常弱,但是23年年初ai爆发了,最后在浪潮还赚了个翻倍。

就是因为变得佛系了,我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了,只要公司没啥大问题,我就拿着呗,反正买其他的大概率也是亏。

慢就是快,机会是熬出来的

在我意识到,在做交易的时候,大部分观点、咨询都是噪音的时候,我一直在给自己做减法,现在我为了让我自己不看盘,还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我如果一定要操作,那也只在尾盘操作,盘中无论多么精彩,和我没关系。

有了这个规矩,那盘中的任何波动,都和我没关系了。

因为我有写todo list的习惯,这个习惯我坚持了好几年,现在我每天在我得todo list里多加了一条todo

等待机会

如果想成为一个猎人,我觉得最重要的一项特质,就是在猎物出现之前,你能不能做到持续的等待,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但是在你这里,只需要做一件事,猎物出现之前,什么都不要做

笔记工具

为了害怕时间久了,我忘记了一家公司的情况,我会把一些我关注的数据记在笔记里。

慢慢的我觉得笔记不够直观,所以我写了一个软件专门用来帮助我快速回顾一家公司当前到底处于什么“状况”

imageimage